近日,公司承擔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榮獲2025年喬治?理查德森獎(GeorgeS.Richardson Medal),成為本屆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作為獲獎單位,公司受邀參加了2025年7月14日-16日(美國當地時間)在賓夕法尼亞匹茲堡舉行的第42屆國際橋梁大會(International Bridge Conference,簡稱IBC),公司第四設計院總工程師徐德志作為公司代表參加了大會并領取了獎項。
國際橋梁大會(IBC)是全球橋梁工程領域極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學術盛會,其獎項自1998年設立以來,一直代表國際橋梁界的最高榮譽,被譽為橋梁界的“諾貝爾獎”。公司此次榮獲的“喬治·理查德森獎”是國際橋協設立最早、影響力最高的獎項,旨在表彰近期完成并在設計、施工、研究及教育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橋梁工程項目。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首個重大工程項目,連接珠海高欄港和江門臺山,全長31公里,其中海域段長達14公里,其控制性工程包括黃茅海大橋、高欄港大橋及中引橋。其中黃茅海大橋為主跨2×720米的三塔斜拉橋,高欄港大橋為主跨700米的雙塔斜拉橋,這兩座大橋創新性采用了“雙曲面獨柱塔+分體式鋼箱梁”的新型結構型式,索塔高260米。
作為黃茅海跨海通道(A1標)的勘察設計單位,公司創新性的地提出了細腰型索塔、TY型復合橋墩、水平隔渦板+豎向穩定板的斜拉橋抗渦振體系及“橫向連接箱+TMD”的鋼箱連續梁橋抗渦振體系等一系列創新建設方案,為項目的成功獲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充分彰顯了公司在橋梁工程方面領先的技術造詣。
項目綜合考慮抗風、通航、防洪、力學、構造、經濟和美學等多方面需求,采用雙曲面異形獨柱式鋼筋混凝土塔結構,通過設立中央輔助索及使用彈性索、液體粘滯阻尼器等裝置,大幅提升了豎向剛度和抗風性能,結合引橋的TY墩景觀,實現了結構與美學的完美平衡。此外,項目通過風洞試驗優化設計,提出了“風嘴+水平隔渦板+下中央穩定板”的組合斷面設計等措施,提高了大橋抗風性能。研發了“臨時墩+低頻可調 TMD”的風振控制技術,確保了施工的風振控制。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基礎設施,黃茅海跨海通道不僅加強了區域互聯互通、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更樹立了橋梁領域的新標桿、新典范,其簡潔優雅的設計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未來,公司將繼續以創新為驅動,深耕橋梁領域,創造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工程,為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積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