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三莎高速公路于2011年7月正式開工,北起正在建設的阿克蘇至喀什高速公路三岔口互通式立交橋,南至莎車縣烏達力克鄉北鉑穿越巴楚、麥蓋提、莎車,跨越G315線以及喀什至和田鐵路,與喀什至葉城高速公路相連,主線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全長233公里,總投資近120億元,是新疆迄今投資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也是我國首條大規模利用風積沙填筑的高速公路項目。全線233公里中,有185公里路段采用風積沙填筑。項目完工后,從巴楚到莎車將由現在的五六個小時縮短至兩個小時。
作為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G3012的重要連接線,三莎高速公路,將已建成通車的喀什至葉城高速公路和即將建成通車的阿克蘇至喀什高速公路、麥蓋提至喀什高速公路等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張南疆高速公路網。


相關鏈接:
這是國內第一條大規模使用風積沙填筑路基的高速公路,具有“南疆公路建設病害博物館”之稱。三莎高速公路項目上海代建指揮部指揮長過震文用一路“過關斬將”形容建設的艱辛。
過震文是上海市第七批、第八批援疆干部,進入項目四年來,始終全身心、全過程地管理著項目的推進,他機敏睿智,經驗豐富、舉重若輕,有著極強的工程平衡感,是這項特大型工程建設管理的好舵手,即便如此,三莎項目仍讓他和同事們煞費苦心。三莎高速公路項目建設的3年時間,就是不斷斗敗“攔路虎”的過程——沙漠、鹽漬土、戈壁……這些南疆公路建設中的“攔路虎”被一一攻克,過震文感慨地說。
過震文介紹,全線233公里中,有60余公里路段位塔克拉瑪干沙漠區,更有185公里路段采用風積沙填筑,相當部分填筑高度超過6 米,在新疆乃至全國高等級公路建設史上沒有先例。
這個“第一”是“不得已而為之”。三莎項目沿線筑路原材料匱乏——全線屬鹽漬土路段,直接使用容易造成各種路基病害,需要拉運符合施工規范筑路材料,然而,礫石土要從線路兩頭運來,碎石要從160公里外的阿克蘇地區的縣市或者100公里外的阿克陶縣運來,相對較豐富的只有風積沙。
采用風積沙填筑施工,降低了工程造價,卻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風積沙筑路不同于常規路基填料,必須采取特殊的施工工藝和壓實方法,以確保施工質量。在施工過程中,又遇到氣溫高、風積沙失水過快的難題。技術人員最后選擇了每隔一公里打一口井,用水管給風積沙灌水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整個項目建設中,共用了1800萬立方米風積沙,施工難度可見一斑。據粗略統計,項目全線因采用風積沙材料節約十多億元的資金。
“三莎項目建成通車后,開車從巴楚縣到莎車縣僅用兩個多小時,現在則需要五六個小時。”過震文介紹。
三莎高速公路由北向南縱貫南疆腹地的葉爾羌河水系經濟區,穿越巴楚縣、麥蓋提縣、莎車縣,全長233公路,2011年7月29日正式開工,主線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車速為每小時120公里,總投資近120億元,是新疆迄今投資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
作為G3012的重要連接線,三莎項目猶如一條黑色的珠鏈,將已建成通車的喀什—葉城高速公路以及即將建成通車的阿克蘇—喀什高速公路、麥蓋提—喀什高速公路等串聯在一起,南疆高速公路網已呼之欲出。